“博望初乘貫月槎,龍庭萬里欲為家。”這是清代詩人謝啟昆寫下的一首詩,詩中所歌頌的“博望侯”是誰呢?
《漢書·張騫李廣利傳》記載,一位年輕人,帶著通使西域的節(jié)杖,從長安出發(fā)毅然踏上了西行的道路。他不顧艱辛,勇敢前行。即使被匈奴扣留十年之久,也沒有動搖他通使西域的決心與意志,他排除萬難,完成了舉世矚目的“鑿空之旅”。這位年輕人就是被漢武帝封為博望侯的張騫。
張騫,漢中郡城固(今陜西省漢中市城固縣)人,西漢時期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險家,絲綢之路的開拓者。
張騫出使西域,讓中西文明發(fā)生了碰撞,同時開辟了一條長達7000多公里的陸路交通線——古絲綢之路,把古老中國和遙遠的西方世界,連在了一起。
漢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張騫病逝于長安,歸葬故里,位于陜西省漢中市城固縣博望鎮(zhèn)饒家營村。
張騫紀念館是依托張騫之墓而建的人文景觀,有張騫遺冢、漢代石虎、雙面石碑、仿漢闕樓、仿古大殿等景觀,建筑布局分為東西兩區(qū),東區(qū)由接待、展覽、陵園三部分組成,其建筑為三進四院、左右對稱的仿漢古建筑群。西區(qū)主要展示西域諸國的地貌、建筑,風情、文化等內(nèi)容,為園林休閑區(qū)。
張騫墓座北向南,墓冢呈覆斗形,南北長19.5米、東西寬16.6米、高4.26米,占地面積約300平方米。墓前約15米處,有漢代石獸二尊,被稱為“石虎”。墓前有四通石碑。其中一通,上刻隸書“漢博望侯張公騫墓”,是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由陜西巡撫畢沅立。右前側(cè)一通石碑,高220厘米,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五月,由國立西北聯(lián)合大學常務委員李蒸、徐誦明、胡庶華等主立,題為《增修漢博望侯張公墓道碑記》。
時至今日,張騫敢為天下先的開拓精神、忠心為國的愛國精神、矢志不渝的頑強毅力、勇于進取的優(yōu)秀品格和重信守義的人格魅力,作為精神財富不斷激勵著后人。通過絲綢之路促進國與國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相互交融、相互交流,構(gòu)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精神在當代具有很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2017年,張騫紀念館被中國僑聯(lián)確認為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