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母屏開,珍珠簾閉,防風吹散沉香。離情抑郁,金縷織流黃。”這句中藥名寫成的浪漫詩句,出自南宋辛棄疾的《滿庭芳·靜夜思》,已是張仲景書寫《傷寒雜病論》之后的千年。
從《黃帝內經》到《神農本草經》,從《肘后備急方》、《千金要方》到《本草綱目》,歲月更迭中,中醫汲取了無數古人的智慧,并不斷釋放深厚的影響。
時至今日,中醫藥已經成為中國文化交流的獨特窗口,不斷向世界傳播中醫藥理念,讓世人逐漸了解中國文化。
北京中醫藥大學始建于1956年,是國務院批準最早創辦的高等中醫藥院校。為了讓社會各界更好的了解中醫文化,中醫知識,以及開展學術交流活動,學校于1990年建成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藥博物館。
博物館坐落于北京中醫藥大學和平街校區內的逸夫科學館中,是一座收藏豐富、內容系統的專業性博物館,館內分為“醫史部”和“中藥部”兩部分,展出面積共約1500平方米。
“醫史部”收藏歷代醫藥文物1000余件,善本醫籍200種。“醫史部”常設中國醫學史展,通過展示各個時期的醫藥文物,再現了包括少數民族在內的祖國醫學的主要成就。
“中藥部”收藏各類中藥標本2800多種,約5000余份。展陳包括中藥綜合展和藥用動物展覽兩部分。中藥綜合展 陳列常用中藥近600種、1500多份中藥標本。另有藥用動物剝制與藥用植物浸制標本近300種,以及數百幅藥用植物彩色照片。
館內不乏多種珍貴藥材,例如,“一兩陳皮一兩金”的陳李濟百年陳皮、“九朝貢膠”的東阿阿膠。
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馬寶,是馬科動物馬胃腸中的結石,作為中藥材有鎮驚化痰、清熱解毒之功效。這顆馬寶蛋青色、圓滑光潤、直徑達11厘米,重約1150克,表面絲絲雜紋,稀有難得。
2014年起,博物館每年都會推出一個中醫藥主題展,向大眾科普中醫常識。針對青少年學生,開展“中藥嘗五味”、“中華名醫典故”、“傳統養生功法史話”等講座,以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激發孩子們對中醫藥學的熱愛,增強文化自信。
中醫藥博物館自建館以來,在本校教學、科研和國內外中醫藥交流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特別是向社會公眾開放以來,在宣傳普及中醫藥知識方面發揮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2020年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藥博物館被中國僑聯確認為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