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中文字幕在线视频一区,亚洲AV片不卡无码一,美女mm131爽爽爽毛片动漫,国产又爽又粗又硬又适应

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華僑華人研究>>僑史刊物
【華人文教】菲律賓華人宗教信仰的特點及成因分析
2021年07月08日09:39  來源:中國僑聯

由于近代受西方國家長期殖民影響,菲律賓宗教氛圍異常濃厚,宗教信仰對華人的觀念和行為也有著深刻影響。目前有關菲律賓華人宗教信仰的研究涉及早期歷史的居多,現狀的較少;資料源于文獻的較多,來自調查的較少,研究有待深化。

一、菲律賓華人宗教信仰的現狀與特點

菲律賓華人宗教信仰與主流社會類似:天主教居絕對優勢,基督教居其次,而包括佛教在內的其他宗教則相當弱勢。

(一)天主教居諸信仰之首

由于是“國教”,天主教為華人信教首選,信徒數居諸信仰之首。相比信徒規模,神職人員不多。目前,全菲華人天主教堂區共有19個,神職人員共700多。與主流社會大多數信徒為“名義上的”天主教徒相似,華人信徒大多也是“名義上的”而非信仰意義上的信徒,即多為“文化教友”(cultural catholic)。

(二)基督教呈加速發展勢頭

目前,華人基督教教派眾多、堂會林立。最大最強者為中華基督教會,在全菲有以堂會和支會為主的30個分支機構,馬尼拉華人區總部約有信徒2000~3000人,包括牧師在內的工作人員約30人,外省信徒約4000多人,牧師約70人,為大型教會。其次為基督徒聚會所,在全菲共有11個聚會所,馬尼拉華人區聚會所有長老6人、同工10多人,信徒幾百人,全國共有長老和同工約100人,信徒約4500人,為中型的教會。再次為華僑浸信會,全國有約10個教會,馬尼拉華人區的浸信會有3位牧師,信徒約500~600人,經常參加儀式者僅100多人,為小型教會。近些年,基督教會加速發展現象突出:一方面,一些天主教徒轉信基督教,另一方面,基督教會吸納了許多年青信徒。

(三)華人傳統宗教漸趨式微

民間信仰頹勢毋庸置疑。目前,仍開放的廟宇有供奉關帝的關夫子廟、供奉包公的包王府、供奉王爺的鎮池宮和鎮海宮、供奉保生大帝的寶泉庵、供奉順正府大王公的青陽石鼓廟和供奉廣澤尊王等的大千寺。除少數有求財功能的關夫子廟、包王府香火較旺外,其他廟宇均比較蕭條,供奉白衣大將軍、臨水夫人、天封夫人媽、城隍爺等神祇的廟宇均已廢棄。

佛教面臨后繼無人之危機。目前,全菲寺廟共計37座;男眾(和尚)有20多位,女眾(尼姑)有10多位、帶發修行的菜姑10多位,共計40~50位。由于人才缺乏,僅少數寺廟有男眾或女眾駐寺,大多由居士或菜姑管理;重大儀式,各寺廟需相互借人。信徒在華人中約為1.3%~1.7%,占比很小。隨著信徒老去,信眾明顯減少;雖有一些新僑加入,但參與較為隨意。

二、菲律賓華人宗教信仰特點的成因

(一)天主教成為華人主要信仰的原因

一是天主教的“國教”地位對于作為移民和弱勢群體的華人極具吸引力。早在西班牙統治時期就有華人為了特權或者擴展人際關系網絡以利事業發展而皈依,這種功利性考慮至今延續。此外,教會學校辦學質量較高,吸引了大量生源,其中天主教學校學生占比更高,影響了新生代的信仰。

二是本土化的天主教與華人傳統宗教信仰具有相似性,華人易于適應。華人傳統宗教源自中國宗教,人本主義傾向強,重視人的價值,關注宗教的工具功能而非信仰的純正性,體現出現世性和功利色彩,在觀念和制度上較為包容、靈活。天主教雖然本身較為傳統、保守,但近代傳播到菲律賓后已適應國情民情逐漸本土化,成為一種“民俗天主教”,具有包容、靈活、世俗的特點,在本質上與華人傳統宗教相通,因此,信仰阻力較小。

三是本土化的天主教與華人傳統宗教類似,參與難度不高。就內容而言,天主教對于信徒讀經典并無硬性要求;就形式而言,天主教雖然儀式眾多,但并不強制要求信徒參加。因此,信仰天主教比較簡單,易于參與。

四是人口、時間、距離等因素的影響。20世紀70年代,隨著菲律賓經濟的起飛,許多華人出于改善居住條件的考慮,遷出馬尼拉華人聚居區,分散嵌入主流社區,與主流族群混居,這種長時段分散混居的狀態更有利于被主流文化吸納和型塑。

(二)基督教信徒明顯增加的原因

一是基督教在傳教方面十分積極主動,更具效率和成績。天主教在世界范圍內有統一的管理體系,形成上下隸屬關系,機制不夠靈活。且傳教僅由神父負責,信徒并不參與,由于神父人數不多,還要管理堂區事務,投入傳教和公益就較有限。而基督教沒有統一的體系,教會間相互獨立,有決策和行動自由,不受掣肘,工作易于展開且更為高效。尤其在傳教上,除了組織性宣教外,信徒個人參與也非常普遍,形成“全員傳教”之形勢,加之舉辦很多公益活動助力,因此取得了不俗成績。

二是基督教作為在16世紀宗教改革后出現的派別,在形象上較為清新,更受年青人歡迎。一方面,基督教一些主張肯定人的作用和價值以及自由平等的權利,與現代人的價值觀相契合,易于得到認同;另一方面,受新教倫理觀影響較大的美、英、德等國在經濟上頗為成功,基督教也被視為西方現代文化的符號,頗受年青人青睞。

(三)華裔新生代疏離傳統宗教的原因

民間信仰的衰落是時代進步、代際更替、教育水平提升的必然結果。隨著社會變遷,一些神祇的職能已被時代淘汰,如保生大帝問診施藥、臨水夫人助產扶育的職能被現代醫學取代;多數神祇具備的斷事祈福職能往往與迷信活動緊密聯系,在人們教育水平提升后,便不再認同而舍棄。

傳統佛教式微主要原因在于:弘法一直以傳統的法事和共修為主,對年青人缺乏吸引力;不主動對外傳教,在競爭性宗教環境中不具優勢;教理深奧,弘法僅靠法師,傳教范圍有限,有興趣者自修困難;代際更替后,老一輩信徒凋零,新生代沒有替補跟進,新僑受限于精力,參與有限,難解后繼無人之危機。

三、結語

隨著代際更替和融合的推進,華裔新生代在宗教信仰上與主流社會趨同的形勢還會繼續,傳統宗教信仰的式微會進一步加劇。華人宗教信仰的中心由傳統宗教信仰向主流社會主流宗教的轉移,實際上反映了華人作為移民后裔、弱勢群體的一種策略性選擇:通過信仰上的趨同來模糊與主流族群的邊界,減少差異性,以避免被差別化對待,信仰中心的轉移表明傳統宗教作為華人族群邊界標識的作用漸趨消解。信仰人群從傳統宗教向主流宗教的流動、由天主教向基督教的流動,則預示華人正努力建構一種新的宗教文化和群體形象,其中基督教信徒表現最為突出。通過強調信仰的純粹性,基督教信徒正力圖改變華人的刻板印象:華人是拜鬼神的、多神教的、功利的投機者,而塑造一種新的文化形象:華人和菲律賓人一樣,信仰主流宗教,是真正的信仰者。

(朱東芹,女,歷史學博士,華僑大學華僑華人研究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華僑華人社會與文化。本文摘編自《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21年第2期。) 

(責編:王燕華、劉婷婷)
X